第三十五章:三大战役-《落脚之地》


    第(1/3)页

    一山不容二虎。

    当年五次围剿红军赶尽杀绝的残酷刻骨铭心。

    二党的治国理念也天壤之别,国内外舆论和中国社会人士们的‘民主的联合政府’撮合失败。

    1946年7月,当回国的刘秀准备一展宏图时,当CH中国公司独家投资的四座华侨城正式破土动工时,延安与南京也正式翻脸,只能成王败寇,一争高下。

    一碗饭回到牛角镇思想动员后,带走许多镜族青年远赴东北参加了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王镇恶被南京统帅部邀请出山,成为白崇禧麾下国军华中方面军第34旅旅长,围剿大别山的刘邓大军。

    南京统帅部的白认为1941年巴东哭河保卫战的刘悟透是一位善于指挥大兵团协同作战的优秀将领,便致电邀请浙江宁波奉化的铁匠出山。

    铁匠回电:外蒙古丢了,中国人却总在打中国人,情何以堪?我已老矣。

    白沉默,不再勉强。

    洞察时局的铁匠也很无奈,难道中国没有第三种选择吗?难道不能和平地轮流执政吗?

    59岁的刘悟透在宁波图书馆翻阅大量中国史书,从大禹治水到1945年抗日胜利,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晋,隋唐宋明清,时间跨越五千年。他夜以继日研究了三天三夜,从厚厚的史书中,突然惊呼发现: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就是一部分分合合的五千年战争史,短暂的和平时期记载都是一笔带过,其实也是为了养精蓄锐再打仗!

    刘悟透在厚厚的史书中还发现:逐鹿中原,统一华夏,是五千年历朝历代一代雄主们的终极目标,是彪炳史册的入场券,而偏安一角不思进取,往往是下场悲惨。

    “中国的历史告诉了延安,五次被围剿赶尽杀绝的红军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只能在战场上,与蒋委员长的国军对决出生存权!”图书馆里的铁匠合上书籍。

    1947年元旦,CH中国公司的四座华侨城都竣工落成,成为海外华人华侨回国休整的首选落脚地。

    一袋米带领的牛角镇镜族青年们加入延安指挥的东北解放联军,也是在1947年年初,一袋米们跨过松花江,开始主动进攻四平。东北解放军经过1947年夏、秋、冬季三次大规模攻势作战,共歼国民党军38.8万余人,扩大解放区30.7万平方千米。冬季攻势后,部队进行了扩充与休整。

    到1948年8月,东北解放联军总兵力已达103万人,其中野战军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另有地方部队(包括二线补充兵团)33万人。各部队开展了大练兵和新式整军运动,军事和政治素质大为提高。

    此时,东北地区97%的土地和86%的人口已获得解放,土地改革已基本完成,解放区得到进一步巩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人力物力比较充足。

    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遭到人民解放军连续打击后,处境困难,其总兵力虽然尚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旅),加上地方保安团队共约55万人,但被分割、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

    由于北宁铁路(今北京—沈阳)若干段及营口为人民解放军所控制,长春、沈阳通向山海关内的陆上交通已被切断,补给全靠空运,物资供应匮乏。

    国军的东北形势危急,南京统帅部深感忧虑,为保存实力,曾考虑放弃长春、沈阳,打通北宁铁路,将主力撤往锦州,以便伺机转用于华北、华中战场。

    但又顾虑将会在政治上、军事上造成严重后果,兵败如山倒,也会丧失美方的信任,因而未敢贸然决策,处于是撤是守举棋不定的状态。

    1948年9月12日,长春沈阳锦州三大核心据点基本被包围孤立,国军在东北战场只剩下几个重点城市,仍在负隅顽抗待援,为彻底打消东北国军逃亡华北的企图,解放军总部决定直取山海关以北180公里的咽喉重地锦州,堵死东北国军逃亡华北的陆上主要退路。

    于是,辽沈战役正式打响。

    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锦州,准备‘关门打狗’,率先在北宁线锦州至昌黎段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随后不断扩大战果,切断北宁线、孤立锦州。

    锦州被围后,蒋委员长大为惶恐,于10月2日亲抵沈阳谋划对策,决定以沈阳地区11个师加3个骑兵旅,由第9兵团司令廖耀湘指挥,组成“西进兵团”;从华北及山东抽调7个师,连同锦西、葫芦岛的4个师,共计11个师,由第17兵团司令侯镜如指挥,组成“东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与东野在锦州实施决战,著名的塔山阻击战由此打响。

    塔山位于锦西与锦州之间,距锦州国民党军前沿阵地约30公里,北宁铁路、锦榆公路纵贯其间,可谓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塔山当地有一个只有百十户人家的小村子,此村东临锦州湾,西接白台山,山与海之间最狭窄的一段,仅有十二公里宽。北宁铁路从村子的东侧穿过,山海关至沈阳的公路与铁路并行。村南有条干涸的河滩,架有一座铁路桥。

    村子周边地势平坦低洼,村西通向高桥的地方,是一片宽约八千多米的开阔地,散布着一些高差不大的小丘陵;东边靠着锦州湾的山包就是打渔山岛,涨潮的时候是岛,退潮的时候是和海岸连成一片的滩涂。从海边往西,地势逐渐抬高,西面的白台山高两百米,是仅有的防御制高点。

    塔山距锦州30公里,距锦西4公里,离葫芦岛不过5公里。周围是平缓的起伏坡地,东临渤海,西靠虹螺岘山和白台山。塔山是锦西至锦州的必经之道,是国军西进兵团驰援锦州的必经之路,也是东北解放军堵住国民党援军的必争之地。

    1948年10月6日-7日,东野四纵到达塔山一带,连夜抢修工事,积极进行战斗准备,并决定在主要兵力扼守铁路桥头、塔山堡、白台山和高桥地区,并以12师和纵队警卫营为第一梯队,取纵深的梯次配备,强调各级守备部队都要掌握1/3到2/3的预备部队,以便实施连续的反冲锋。进入塔山前沿阵地的12师把34团摆在塔山村,35团在白台山,36团和师部在稍后一点的潘家屯。

    1948年10月10日凌晨,国军“东进兵团”抢先发起进攻。国军集中了全部炮火,对塔山阵地全线猛轰。炮弹几乎毁坏了所有刚刚修好的工事,地堡掀掉了,掩体炸塌了,铁轨翻飞、枕木破碎。

    随着炮火而来的,是国军密集队形向塔山阵地连续不断地全线冲锋。一拨连着一拨,整连整营整团地压上来。解放军第四纵队奋起反击,与敌军绞在一起,进行着反复争夺,双方展开白刃搏斗。解放军战士们血战一天,终于将敌军击退

    由于轻视解放军的防御力量,国民党军在进攻前仅进行了半小时的炮火准备,虽然对塔山的阵地有较大破坏,但仍遗留有大量的地堡、铁丝网,成为阻挠步兵突破的巨大障碍。守军依托残破的工事进行了坚强的抵抗。

    同时,解放军的炮兵同国军炮兵进行了激烈的炮战,并以密集火力猛击国军二梯队的集结地域。当日国军共向白台山阵地进行了七次冲锋,向塔山阵地进行了九次冲锋,在遭受了重大人员伤亡之后,毫无进展一天的国军仍按原部署继续攻击,只加强了炮火配备及海空军的火力支援。

    国军‘东进兵团’各部队将10日的预备队调上一线,希望能保持进攻的锐气。

    国军在两翼策应下,全力向东野四纵的前沿核心阵地塔山堡突击。天上的飞机、海上的舰艇、远处的大炮在几十分钟内,倾泻了几千发炮弹,泥土被炸松了好几尺。炮火过后,国军在督战队驱赶下,从正面和两侧冲上来。正面的敌人被机枪压了下去,但两侧的敌人趁机占据了村边的民房,战斗逐渐转入巷战。

    解放军34团的战士们从残垣断壁的各个角落,同冲上来的敌人展开白刃格斗。

    11日拂晓,国军62军151师453团曾通过夜袭夺取了207高地,但旋即为解放军重新夺回。稍后国军451团正、副团长带头冲锋,均被击毙阵地前。战到傍晚,国军已经付出了伤亡1300人的重大代价,但还是不能进塔山一步。

    国军54军、62军在前两天的攻击中损失太大,‘东进兵团’指挥部调整了兵力部署。以10日到达的独95师‘赵子龙师’担任对塔山村的主攻,以54军第8师代替暂62师进攻塔山铁路桥头堡,62军仍攻击白台山。以92军和暂62师作为预备队。

    1948年10月12日一整天,疲惫的国军‘东进兵团’没有发起进攻。

    难以置信的空窗期,得到宝贵喘息机会的解放军战士们趁机抓紧时间抢修工。

    这天,塔山东野四纵迅速完善部署,鉴于麾下12师前两天(10日和11日)伤亡较大,决定缩小其防御正面,由10师28团顶上来,接管高家滩、铁路桥阵地。此外,经上级批准,将11师31团阵地移交十一纵,31团调到12师后面当预备队,并派纵队副司令坐镇指挥防御战斗。四纵司令部又调了一个炮兵团给四纵,将炮兵阵地前移。这些部署大大增强了塔山正面防线。

    10月13日,拂晓4时30分,国军的炮兵就开始向白台山、塔山的阵地猛烈轰击,东野防线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国军士兵一冲到东野阵前,马上就被密集火力压得抬不起头来。

    东野利用12日休战一天的机会加固工事,增修防坦克壕,在前沿埋设了地雷与各种铁丝网。

    前两日的守卫部队伤亡太大,四纵将主力团10师28团调到了塔山以东阵地,在塔山堡阵地约1000米宽的正面上配置了16挺重机枪、49挺轻机枪、数十门各种身管炮和团属迫击炮。在这种空前猛烈的火力面前,国军仍采取密集冲锋的人海战术,只留下尸横遍野 。

    10月14日,国军对塔山的攻击进入了第五天,这天凌晨5时,‘东进兵团’各军的炮火就开始向塔山阵地轰击,葫芦岛海军的大炮也同时开始猛轰。

    在猛烈炮火鼓舞下,国军士兵的士气振作起来。国军第8师仍采取三路密集冲锋的战法,反复冲锋,曾一度攻入塔山铁路桥头堡的防御阵地,黑压压的士兵有的爬到了地堡盖子上面。在塔山以南阵地观战的国军62军军长林伟俦正准备调21师的部队上去增援,第8师已经被解放军的反冲锋赶出了阵地。

    上午10时,塔山阵地的后方响起了震天动地的炮声,锦州总攻开始了。塔山之战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国军‘东进兵团’不顾一切地向东野防线冲击,双方一直激战到黄昏。国军95师‘赵子龙师’几乎被打残,全师缩编起来不过三个营多一点。其它兵团部队也是伤亡惨重。东进兵团的斗志被完全瓦解,塔山阵地真正成了他们不可跨越的铜墙铁壁。

    14日晚,期待已久的战车部队终于海运抵达葫芦岛。15日,从烟台来的第39军也已抵达,然而都为时已晚。

    1948年10月15日傍晚6点,锦州方面的炮声渐渐减弱,东野攻城部队成功攻下锦州城。

    锦州被拿下,意味着东北解放军‘关门打狗’的战略目标成功完成,东北国军逃亡华北的退路被堵死,百万大军的东野主力也能腾出手来轻松应付葫芦岛和长春沈阳。东北的大势已去。

    百万大军的东野终于腾出手来,分兵支援塔山防线。

    锦州解放前,葫芦岛的国军东进兵团仍在塔山地区苦战6天6夜,未能前进一步。现在,锦州解放,葫芦岛的国军将面临百万大军的东野主力,士气低落,进退二难。

    锦州失守,南京统帅部认为西进的廖耀湘兵团徘徊不进,没有直接向锦州方向的东野防线发起猛攻,严重贻误战机。

    廖耀湘的“西进兵团”第9兵团10万精锐国军一直在东野后勤转运重地彰武、新立屯地区踟蹰不前,廖设想等待“东进兵团”突破塔山防线后,才敢放心大胆地向锦州推进。

    现在,锦州失守,东北只剩下长春沈阳二大国军据点,百万大军的东野士气大振,势不可挡,游走在沈阳与锦州之间的廖耀湘很迷茫,他的所有设想都成泡影,只能寻求全身以退,尝试从海港营口逃出东北。

    长春方向,东野自1948年6月起就开始了长期围困,长春守敌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尽管多次突围,均被东野围困部队粉碎。

    锦州失守后,在东野强大的政治攻势下,位于长春的国军第60军于10月17日起义投诚,国军新7军于19日投诚,镇守长春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成为“光杆司令”,无奈放下武器宣布投降,长春和平解放。

    锦州失守后,东北“剿总”总司令卫曾主张廖耀湘第9兵团退守沈阳,或是转向营口。然而,蒋判断东野攻锦作战伤亡很大,需经较长时间休整补充才能再战,遂令“西进兵团”廖耀湘第9兵团与葫芦岛“东进兵团”再度配合务求夺回锦州,重新打通山海关陆上通道,尔后掩护沈阳守军经铁路撤入关内。

    蒋也另派国军部队从沈阳城南下,抢占营口,以备“西进兵团”廖部前进受阻时能改经营口会同沈阳守军从海上撤退。

    山海关陆上退路已堵死,廖部和沈阳卫的国军只能从营口海上撤退。

    蒋委任杜聿明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冀热辽边区司令,指挥可能的撤退行动。

    10月20日,东北野战军决定发起辽西会战,攻锦部队北上剑指国军“西进兵团”。

    21日,得到加强的“西进兵团”向南发起攻击,23日到达黑山、大虎山地区,进攻势头被东野军拦了下来。

    为尽快打通撤退的营口通道,24日,廖耀湘指挥5个师兵力,在200多门重炮和数十架飞机支援下猛攻我黑山、大虎山阵地。东野第10纵队等部在黑山进行顽强阻击、浴血奋战,始终固守阵地,为东野主力从锦州赶赴黑山、大虎山争得了宝贵时间。

    久攻黑山和大虎山不下的廖耀湘部,9个师被合围于黑山以东沿公路两侧地区,另3个师被合围于大虎山以东地区。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