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三大战役-《落脚之地》


    第(2/3)页

    26日,东野各部队对准备逃亡营口海边的“西进兵团”展开向心突击,由于廖耀湘在胡家窝棚的总指挥所在被东野3纵7师21团3营一部突袭激战,军用电话线也被剪断,各部失去电话联系,顿时人马惊慌失措、弃甲曳兵、溃不成军,焦急的廖只好电报明电命令麾下各部队又向沈阳方向撤退。

    被围的第9兵团更加混乱无序,双方激战至28日拂晓,东野全歼廖部及5个军部、12个师(旅)等共10万余人,俘廖耀湘。歼灭东北国军最能打的‘西进兵团’廖耀湘第9兵团,沈阳失陷已成定局,也标志着辽沈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

    坐镇沈阳的卫在“西进兵团”廖部被歼后,感到大势已去,遂将据守沈阳城外围据点的部队调进城内加强城防,本人于10月30日匆忙乘飞机逃走。第8兵团司令官周福成统一指挥残部约14万人驻守沈阳,妄图做垂死挣扎,并伺机经营口从海上撤退。

    东北野战军遂调整部署,31日对沈阳实现四面合围,并以3个纵队和1个独立师直插营口。

    11月1日凌晨,东北野战军对沈阳国民党军发起总攻,守军除第207师、第53军一部有所抵抗外,其余部队在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纷纷投诚。2日,东野占领东北最大的重工业城市沈阳,歼灭国军东北“剿总”及1个兵团部、2个军部、7个师(旅)、3个骑兵旅及地方部队共13.4万人。

    营口方向,东野第9纵队率先进抵营口外围,第7、第8纵队等部进占辽阳、鞍山、海城后直逼营口。11月2日晨,第9纵队强攻并顺利夺占营口,歼灭守军1.4万余人,摧毁国军运输舰1艘、军用商船22艘,国军残部1万余人从海上逃离。锦西、葫芦岛地区的国民党军也于11月9日撤走,东北野战军于1948年11月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辽沈战役结束后,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也已经展开。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隐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地区开进。

    25日,华北解放军第3兵团第1、第2、第6纵队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平津战役正式开战,华北解放军第3兵团首先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2月2日,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

    华北国军总指挥傅作义判断:华北解放军对张家口的进攻是一次局部行动,决心乘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之际,集中主力首先击破华北解放军的进攻,然后以逸待劳,迎击东北野战军的攻势。遂令其主力第35军及第104军第258师分由丰台、怀来向张家口驰援;令驻昌平的第104军移至怀来,驻涿县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交通。

    12月2日,华北解放军第2兵团第3、第4、第8纵队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切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

    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第41、第48军等部组成的先遣兵团也从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

    东野兵团到达后,协同华北解放军第3兵团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

    1948年12月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行进途中攻克密云,歼灭国军第13军1个师,尔后主力继续南进;华北解放军第2兵团进至涿鹿以南待机。

    傅得知密云失守后,感到北平受到威胁,急令国军第35军由张家口星夜东返;令第104军主力及第16军由怀来、南口向西接应;令第94军(欠1个师)及第92、第62军由杨村、崔黄口、芦台地区开往北平,加强防御。

    1948年12月6日,国军第35军乘汽车东撤,华北解放军第2兵团第12旅在冀热察解放军部队配合下节节阻击,将其滞留于新保安地区。接着,东野第2兵团主力赶到新保安以东,并于8、9两日打退了傅部第35军及第104军主力的东西夹击,将国军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

    1948年12月9日晚,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赶到怀来、康庄、南口间。

    进至康庄的国军第16军指挥所及2个师惧怕被歼,掉头向北平撤逃,10日被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所属第41军歼灭于康庄东南地区。

    国军第104军主力发现腹背受到威胁,又得知第16军已经东逃,即放弃接应第35军的计划,由新保安以东地区经怀来向北平撤逃。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各部队立即展开追击和堵击,于11日在怀来县城以南的横岭、白羊城一带将其全部歼灭。

    与此同时,华北解放军第3兵团解放宣化,并于7日在沙岭子追歼由宣化向张家口撤逃的傅部第101军第271师,8日完成对张家口的包围。

    随后,由华北解放军第3兵的北岳军区部队与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骑兵旅,并和内蒙古解放军骑兵第11师等部攻克张北,歼灭守军一部,孤立了张家口。

    在此期间,东北野战军主力第1梯队6个军,由喜峰口、冷口越过长城,到达河北省蓟县、玉田、丰润地区。此时,东野和华北解放军虽已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的道路,但尚未切断其南逃的道路。北平至天津至塘沽的海上逃跑也尚未切断。

    华北国军兵力已经捉衿见肘,傅就对北平/天津/塘沽采取三点一线的笔直蛇形防线,而不是弯曲蛇形的首尾呼应阵型。

    此时,部署在华北战场的东野有83万人,华北解放军16万,大炮3千门,坦克900辆,从东北运输过来的各式武器装备堪称豪华,弹药充足,人数装备士气后勤完全碾压傅指挥的华北国军,大势已定,就看国军能撤退逃出多少。

    北平是千年古都,紫禁城等名胜古迹甚多,为避免炮火破坏,不宜强攻,采取围而不战。

    塘沽东面靠海,其它三面为水渠盐地,不能对国军形成包围,也不便大部队展开,采取少量部队牵制。

    天津位于北平与塘沽之间,拿下天津,就意味北平的海上逃跑通道堵死,北平就成为孤城。

    天津城防固若金汤,比锦州还难打,但东野和华北解放军总指挥部还是决定先攻占天津。

    为迅速攻克天津,东野投入攻城部队总兵力达34 万,并组成以刘亚楼担任总指挥的天津前线指挥部。

    1949年1月1日至13日,东野开始对天津外围10余个据点进行攻击,为总攻扫清障碍。

    1月8日,东野8纵在炮纵150毫米榴弹炮的支援下对津东北王串场据点进行突袭。参战的炮纵3团3营原本是在附近区域试炮,但8纵和东野司令部均认为用国军工事试射更为合适,同时在这个方向使用重炮,也会使敌人摸不清东野主攻方向,让陈长捷产生我军可能将主攻方向选在天津北侧的错觉。

    此炮战后,东野组织各级领导尤其是炮纵指挥官到国民党军碉堡群进行实地考察,为日后总攻中炮兵如何进行破坏射击提出宝贵意见,先以不装引信的炮弹打碎敌人钢筋混凝土碉堡的外墙,再以瞬发榴弹杀伤碉堡内的敌军,取得了完美的破坏效果。在完成了外围敌军防御点清扫工作后,东野开始准备对天津的最后总攻。

    同时又通过各种渠道对天津守军进行劝降。此时,东野在天津周边展开了538门加农炮、榴弹炮、山野炮和重迫击炮,而天津守军山野榴炮一共才50余门。

    1月8日,天津东野前线总指挥部下达兵种协同动作计划,其中针对炮兵作战的特点,拟定“破坏射击时”“压制射击时”“克服护城河时”“向纵深发展时”四大步骤中步、坦、炮、工的具体分工和顺序。

    各主攻方向的指挥员此时对我军强大的炮兵和装甲兵实力都感到相当满意,例如第一主攻方向共有地炮273门。

    东野9纵某部突击部队正越过鹿砦,突津城防。面对天津的纵深防御体系,刘亚楼决定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的策略。各纵队也都准备架桥工具,挖掘了超过1万米的交通壕,以保证攻击发起的突然性。

    1月12日和13日,东野炮兵开始进行试射,并直接对预定突破口附近的国军碉堡和纵深目标进行破坏射击,为了迷惑敌人,东野规定上午东侧炮兵开火,下午西侧炮兵开火,中午留给南侧炮兵。各部必须留一个炮连准备对国军炮兵进行反压制。

    14日早晨,东野部队惊异地发现整个天津笼罩在大雾之中。9点后云开雾散。

    9点30分炮兵开始试射,10点时,5颗红色信号弹突然临空,天津周围的五百余门大炮一起发出怒吼,成千上万发炮弹几乎要把天津整个掀起来。

    眼看东野各纵队纷纷打进突破口,作为总预备队的东野6纵17师再也坐不住了,这支部队是东野的总预备队专业户,1947年6月打四平17师是总预备队,1948年9月打锦州它又是总预备队。当2纵突破城垣后,6纵17师师长和政委便开始轮流给各级领导打电话,要求尽快上阵。

    11点,刘亚楼命令17师立刻从1纵开辟突破口冲入城内,与1纵、2纵、7纵、8纵相比,6纵17师是一个不太相信炮兵的部队,他们更喜欢用自己捆的炸药包。东野上下都知道17师从师部机关干部到普通一兵,都是捆炸药包和爆破的好手,他们管炸药包叫“手中雷”。

    在冲入天津城内后,17师先冲进南开中学,然后攻打天津电车公司。在电车公司广场上国军的碉堡像蒸笼里的馒头似的一个挨一个。结果17师49团1营3连2排3全班12人扛了10个10公斤的炸药包,从电车公司大楼后方迂回,从大楼开始炸起,一路摧枯拉朽,最终赢得“爆破英雄班”称号。

    在天津战役中,东野坦克装甲兵对于各部队突入城内后快速突进起到关键作用。14日15点,东野坦克部队以排甚至单车为单位,支援已经彻底各自为战的步兵部队,例如1纵2师6团在穿过鼓楼南大街进至新旅舍时,遭遇国军凭借高大建筑物建立的支撑点。步兵多次爆破未能奏效,关键时刻东野两辆坦克一马当先,连打带撞,直接在大楼外墙冲开一个大洞,掩护步兵冲入楼内全歼守敌。

    天津战役中,东野战士正在坦克的掩护下突破天津城防。按刘亚楼的“东西对进”部署,东野以1 纵、2 纵配属20 辆坦克及炮兵部队,由西向东攻击;而7 纵、8 纵配属部分炮兵和10 辆坦克从东向西攻击当14日夜色已深,但枪声、爆炸声却此起彼伏。

    东野指战员在夜幕掩护下,以团营连为单位大胆穿插,多路并进,迅速撕裂陈部国军的防御体系。2纵5师16团1营沿忠庙大街向东推进,一路夺取大丰桥等三座桥梁。

    凌晨时,1营经火柴公司、转盘街抵近金汤桥。但此时金汤桥桥头堡却以轻重机枪交叉火力组成火网。攻击受阻的1营3连派出两队战士从侧翼攻击西侧几个主要桥头堡,并一举夺取了桥西段。

    同在凌晨3、4时,8纵71团也打到金汤桥东侧。面对桥头主堡,东野战士连续进行4次爆破。东野战士将红旗插在了金汤桥东桥上。

    5时,东野2纵和8纵正式在金汤桥会师。会师金汤桥,标志着天津国军被一分为二。但从城市战角度,困兽犹斗的国军仍然可以凭借支撑点负隅顽抗,例如1纵2师炮兵团1连在配合步兵攻击时,突然遭遇敌人一座建筑物集中了多挺机枪。

    由于楼高街窄,步兵和炮兵都无法仰攻压制敌人,也无法迂回。关键时刻,东野炮兵将山炮拆成三大部件,抬到附近三层楼上,以7枚炮弹敲掉敌人4个火力点,掩护5团夺占胜利桥。

    随着战况的发展,天津陈长捷麾下的国军逐渐丧失了战斗意志,解放军开始采用“猛打紧喊”的战术,以强攻配合劝降。

    1949年1月15日5点,东野部队迫近陈长捷的警备司令部。东野1纵解放军先夺占了警备司令部东西两侧的制高点,1团2营炸开司令部大门,从一楼打到顶层,却没有抓到陈长捷。

    此时的陈长捷正在地下室与傅作义通电话。

    最终,解放军冲进了地下室,挺枪站在陈的背后。这位曾叫嚣有自己在天津不会丢的国军悍将,就这样当了俘虏。

    整个天津总攻仅持续了29个小时便结束了,这一结果出乎国共双方几乎所有人的预料。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在人民欢呼声中开入北平城内进行接管。至此,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

    此时,淮海战役也结束。

    淮海战役源于1948年9月济南战役后,华东野战军领导粟首次提出“淮海战役“构想,计划歼灭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及两淮地区之敌,后扩展为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的南线战略决战 。

    此役如果胜利,可使长江中下游北岸地区获得解放,南岸的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直接暴露在解放军威胁之下,加速了其政权的崩溃。

    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民党军不利,6月,解放军发起豫东战役,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从下半年开始,国民党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解放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

    9月间,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国解放军首次攻克国民党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

    在济南战役中,尽管蒋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慑于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和孟良崮战役的后遗症,黄邱李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 。

    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下青岛等少数据点 ,使得解放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

    同时,鉴于邱黄李三兵团的犹豫,机不可失,粟裕立即全面进行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

    1948年9月下旬,济南战役获胜三天后,华东野战军开始着手歼灭距离徐州较远的黄百韬第7兵团、李延年第9绥靖区,为夺取徐州做好准备。

    同时,中原野战军应攻击郑徐线,牵制孙元良兵团,以减轻华野阻援的压力 。
    第(2/3)页